我院1985年开始设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至今已经有23年的历史,在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下,添加了许多实验设施。硬件条件较好,有着较强的实验实训和实习条件,已建成能基本满足专业实验、实训等需求的装备和设施,实践性教学环境好;学校在专业建设中投入一定的资金,专业实验、实训开设率高。尤其通过校企联动和产学研紧密结合,实训、见习和实习有湖南省众多的三级甲等医院强有力的支撑,临床带教师资队伍雄厚、经验丰富,形成了检验专业办学与培养专门人材的明显特色。学校检验专业的这一得天独厚的行业支持的优势,使学生质量和就业前景有充分的保证。
1. 建设目标和内容
建设目标:
将医学检验专业打造成以高职为主体、各层次并举、符合现代教育理念、适应现代服务业和医学检验技术飞速发展的示范性高职专业,为培养高素质的医学相关类技能应用型人才做出更多的贡献。
建设内容:
1.1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
以创新思维和观念吸引专业顶尖的学科带头人,迅速构筑精品专业和人才高地;配合高级管理人才引进,重点建设和发育现代化开放性实训中心。围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对中青年专业骨干教师的培养,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一支过硬的教学团队,快速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和效益。
强化“双师型”、“双语型”以及“双栖型”师资梯队的培养与建设,大胆选拔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学历层次高且管理理念新的中青年骨干充实管理岗位,对专业学科的发展产生较明显的促进作用。制订并形成能长期良性循环的、多元化培训机制和运作模式,使优秀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不断夯实人才基础。
1.2课程与教材建设
建成6门核心课程:生物化学检验、基础临床检验、血液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预防医学,其中3门以上能入选校级或以上的优质核心课程行列。在核心课程或专业选修课程中遴选1~2门,列入网络课程单项建设。
在原有1门院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增添3门以上的精品课程建设,积极参加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评选,力争有3门以上的课程能跨入湖南省级或国家精品课程的行列。
编写不少于2~3本与核心课程或专业选修课程配套的校本教材,并争取1/2以上的校本教材能由正规出版社编辑出版。
系列学习包的建设:在核心课程或专业选修课程中遴选半数以上的科目,进行学习包单项建设,其中应包含提供支持学员自主学习的扩充性教学信息资源(如齐全的试题集锦、人性化的网络查阅、包含答题指南、要点解析在内的单元学习指导以及自制的视、音频资料和各类手册等),以满足教与学不同层面的需求。
1.3 探索教学改革与建立教学评价体系
更新教育观念与教学理念,学习掌握现代教学方法,积极主动地探索新形势下的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生源、入学条件、培养目标,不断地对专业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以及考核评估等,进行适时地优化整合,以适应现代服务业对不同层次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依托行业主管局会同人事劳动主管部门,共同开发与建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行业)的岗位标准,设立岗位职业技能考证制度,并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行业)中实行持证上岗的准入制度。
按照行业岗位标准,调整与改进专业实验、实训的项目及其考核方式和测评体系。根据行业岗位标准,制订岗位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和具体实施方案,力争在2009年内推行实施。
在进行以上各项的同时,注重过程和原始资料的积累,通过不断地沉积和凝练,争取撰写出数篇高质量、有推行实施或指导价值的专项论文,并在省市级以上的专业刊物上发表。
1.4实验与实训基地建设
进一步开发与拓展现代医学检验开放性公共实训中心的多元化培训与服务功能。积极探索、建立并完善开放性公共实训中心的现代化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含成本核算)。加强开放性公共实训中心现代化管理队伍的基本建设,并构建配套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多元智能”评价体系。
有效配合知识技能型人才、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人继续教育和就业等系列培训工程,实现教育、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融一体的多元化功能。
1.5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校企合作)
构筑院校管理网络,优化组织建制、人事制度和队伍建设。制订临床带教的工作规范和质量标准,完善临床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进一步加强校企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探索知识技能性人才的双向培养模式。增加院校(校企)双方师资在定向培养中的柔性流动与互通,并有相应的资金保障。建立临床带教资源共享机制,力求改变传统的消耗性实验、实训的现状。
2. 分年度实施计划
2.1 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
项目名称 |
2008~2009年 |
2010年 |
人
才
引
入 |
引进学科带头人 |
市场调研、聘请行业专家 |
引进学科带头人1名
聘请行业专家 |
引进实训中心
高级管理人才 |
市场调研、聘请行业专家 |
高级管理人才1名
聘请行业专家 |
在
职
培
养 |
省内外研修 |
选送2名 |
选送4名 |
临床进修 |
选送3名 |
选送4名 |
学历培养 |
选送3名 |
选送2名 |
各类培训 |
选送10名 |
选送5名 |
2.2 课程与教材建设
项目名称 |
2008年 |
2009年 |
20010年 |
核心课程 |
基本框架 |
初步建设 |
完善 |
网络课程 |
社会与临床调研
就业市场分析 |
构建框架
组织素材 |
完成全部课程
内涵、更新维护 |
精品课程 |
基本框架、
部分课程项目 |
完整框架、
大部分课程项目 |
全部课程项目、更新与维护 |
教材建设 |
调研、编写目录
与纲要、样稿 |
全部初稿 |
修改与定稿
(含出版) |
学习包 |
框架与条目 |
完成 |
更新与调整 |
备注:优质核心课程3~5门、网络课程2~3门、精品课程4~5门、
教材6~8本、学习包5个。
2.3 探索教学改革与建立教学评价体系
项目名称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教
学改革 |
教学理念更新、
教学模式探索、
方法手段改进
用人市场调研 |
社会调研、
基本框架
|
逐步完成 |
反馈调整 |
评
价
体
系 |
改进、完善实验
实训项目及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
临床及市场调研 |
实验项目
及考核体系 |
完善实验、实训项目及考评体系 |
建立行业
岗位标准 |
临床及市场调研 |
初建行业岗位
标准条目 |
完成行业
岗位标准 |
岗位技能考核 |
制订职业技能
考核标准 |
具体实施方案
试考运行 |
全面实施
岗位技能考核 |
论文撰写 |
2篇 |
4篇 |
6篇 |
2.4 实验与实训基地建设
项目名称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拓展实训中心
多元化功能 |
增添必要设备,在校生
的实验、实训 |
开放式培训、
考证、社区服务 |
实现教育、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融一体的多元化功能 |
建立完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成本核算) |
社会调研 |
建立框架与条目并正常运行 |
调整与完善 |
管理队伍的建设
多元智能评价体系 |
专业培训 |
参与部分管理 |
负责专项管理 |
多元智能评价体系的构成 |
2.5 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校企合作)
项目名称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建立院校网络体系 |
制定框架、初建院校网络体系 |
网络体系完整
优化组织建制、人事制度 |
院校网络体系的实施、完善临床带教队伍建设 |
校企联席
会议制度 |
强化相关制度
定期召开校企
联席会议 |
同 前,
探索不同层次技能应用性人才的
培养模式 |
同 前,
完善不同层次技能应用性人才的
培养模式 |
探索知识技能型人才的双向培养模式 |
临床及市场
调研,初步探索双向培养模式 |
基本建立
知识技能型人才的双向培养模式 |
进一步完善
知识技能型人才的双向培养模式 |
构建资源共享机制,
摆脱传统的消耗性实验、实训的现状 |
探索资源共享机制,与临床医院签订协议 |
确立资源共享机制,初步改变高消耗实验、实训项目 |
完善资源共享机制,彻底改变高消耗实
验、实训的现状 |
师资在定向培养中
的双向柔性流动 |
制订保障制度、
尝试双向柔性流动 |
在定向培养中全面实行的双向柔性流动和互通 |
有逐年递增
的经费保障 |
地区医学检验
检测中心的构建
(产学研立项) |
临床及市场
调研,初步探索检测中心的构架 |
基本建立
检测中心
的构架 |
完成检测中
心的全部建设、
调试运行 |
2.7 预期效果
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通过申报全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重点建设,医学检验教研室将在学校新一轮的建设发展期间,以创新思维和观念加速教学团队建设,深化高等职业教学改革,加快课程和教材建设步伐,引入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构建一批国家和市级精品课程、优质核心课程,来推动各教研室的内涵建设,整体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和水准。
通过开发与拓展现代化开放性公共实训中心、专业实验平台,打造极具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真正实现教育、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融一体的多元化功能。通过高质量的网络课程、自编校本教材和学习包等方面的建设,丰富学习资源,使专业教学更贴近临床一线和社区卫生的实际需求,不仅能让学员更自主地参与学习,也可作为学生职后继续教育的良好素材。
检验专业将通过有效的院校合作和校企联动,把专业教学显著地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在加强实践教学的同时,以行业岗位标准来规范和考核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将本专业做精、做优、做强,处于全国同类专业中的领先地位。